视环会
当前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新闻首页>企业关注

西方传教士如何颠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

2018-03-20 10:23:21中国包装印刷产业网阅读量:3241 我要评论


导读:

  近十年来,我基本上不再买书了,一则没地方放,再则没时间读。但2009年中华书局的《近代藏书三十家》刚刚出版不久,我就去北大一个书店买了一册。其实,这书我早就读过原版的,觉得兴味盎然,非常有意思。所以,这次引进台版,又勾起了我自购的兴趣,再读之后,还做了一些笔记,以表敬意。而南京图书馆沈燮元先生,也曾几次跟我说起此书,赞许有加。我对这书的作者苏精一直非常关注,希望他在这方面的新作,不断涌现,以饜众想。但看他在新版的后记中说,他的兴趣已经转移至传教士,不禁感觉有些失落。也因此之故,对他的其他著作一直没有关心过。
 
  近因工作所需,得友人一瓻之借,读到了苏精先生的《铸以代刻》,才发觉原來他的新作依旧精彩纷呈,令人忘倦,不仅完全可以弥补作者不再从事藏书家研究这一领域的遗憾,还能持续予人以新知。衰年变法,而又如蛹化蚕,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学术先锋,令人景仰不已。
 
  石印才是真正危险的杀手
 
  《铸以代刻》其实是一部论文集,不过主题非常集中,完够自给自足。综而论之,就是讲述了墨海书馆、英华书馆和美华书馆这三家在中国近代出版*举足轻重的机构的前世今生,勾勒了传教士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活字印刷,对传统中国的雕版事业所形成的颠覆性的变局——其中一以贯之的论点,就是本书的题目:铸以代刻。
 
  从结局上来说,这一观点显然毫无问题,但事实上,格于本书的研究重点所限,书中甚少涉及的石印,才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对雕版印刷构成真正危险的杀手,而非书中所述的中文活字印刷。从道光初年(1826)石印术传入中国,到民国晚期基本上退出出版领域,这百年左右,石印对传统的雕版,几乎形成压倒性优势,其中的关键,正如杨丽莹博士在新著《清末民初的石印术与石印本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中心》中总结的那样:
 
  一,无论照相石印,还是手写石印,都与传统雕版印刷出版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它对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没有发生大的影响;二,石印技术是一种适合小规模生产的印刷技术。我国原有的雕版印刷业本身就是规模较小的手工业,所以容易转型;因此,没有对原有的民间书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三,在铅印技术尚未取得突破,工业化程度不高的时期,石印技术快速简便的特点,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各类书籍出版的需求,包括对传统典籍重印和新学书籍出版的需求。
 
  只是,民国中期以来,因铅印等更加便捷的现代印刷手段的发明与引进,广义的“铸以代刻”才真正成为现实。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苏先生这个标题,是有些以果代因了。
 
  西式中文活字印刷*
 
  从明末的耶稣会士入华开始,传教士除了口头宣讲福音之外,还有四大辅助手段,即印刷出版、医药治疗、学校教育及慈善救济。当时的天主教士大都接受以传统的中国雕版印刷,作为其传教或宣传知识的方法。与此同时,在东南亚一带向华侨传教的教士,也采用了木刻这一技术,如菲律宾的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所刊行的高母羡(P. Juan Cobo,1546-1592)《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Pien-Cheng-Chiao Chen-Ch’uan Shih Lu,1593,马德里国家图书馆藏)、《天主教理》(Dotrina Christiana en Letra y Lengua China,1593,梵蒂冈图书馆藏)和佚名撰《天主教理》(Doctrina Christiana en lengua espanola y tagala,1593,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等。
 
  这一传统,直至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伦敦会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时,仍然被遵循不悖——他的二十一种中文著作中,有十九种都是由雕版印刷的。但嘉庆以来,因教案逐渐增多,朝廷对传教严加控制,使得马礼逊处境唯艰,雕版印刷对他和他的传教同道而言,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成本上,都越来越难以承受。正是基于这一点,马礼逊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的印刷术,来继续其传教事业。事实上,马礼逊不仅尝试采用了西法铸造中文活字,中国内地台石印机器,也是由他引进的。
 
  石印技术在马礼逊的继承人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手中得以发扬光大,在巴达维亚(Batavia)印刷所时期,麦都思甚至发明了将活字与石印合二为一的印刷方式。但是,由于当时手工写样的石印术较为落后,墨海书馆搬迁到上海之后,又缺乏石印所需的印石与油墨,终伦敦会在上海的印刷所终并未采用石印这一技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产业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