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您现在的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技术首页>

企业直播推荐

更多>
食品温度计SI-692

食品温度计SI-692回放

开播时间03-16 09:30

产品推荐

更多>

专家称泡沫塑料餐具加热后不会产生二恶英

2007
02-09

16:38:02

分享:
628
来源:
 

 
 
  发泡塑料餐盒比纸餐盒更环保、更健康?环保餐盒因为使用后容易自然降解而被公众所接受,但这个环保共识可能错了。
  昨天,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分会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喊冤。他们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回收,比一些所谓的‘环保餐具’更环保。”
 
  餐盒环保性要看“全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分会常务副会长李沛生观点鲜明。他表示,之所以得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因为近来绿色包装学界对环保包装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李沛生解释说,评价餐具是否环保必须从餐具生产、使用和回收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考察。
  根据该组织从生产到回收全过程的考察,结果发现,纸浆模塑餐盒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有毒气体和有毒废水,产生的环境污染要大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并且,一些宣称能够自然降解的“环保餐盒”,事实上并不能很好地降解,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他说,过去人们只看到环保餐具在使用后,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便认为纸餐盒等餐具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更环保,而事实上,从餐盒生产、使用到回收消纳全过程考察,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对环境的影响小于纸餐盒等其他一次性环保餐具。
  李沛生指出,根据的绿色包装标准,纸餐盒由于从原料到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存在污染,只能评为*环保产品,而解决了回收利用问题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则能评为更环保的A*产品。
  政策难挺纸餐盒销量
  1999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发布了被包装业界称为“禁白令”的关于“停止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第六号令。这项命令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然而七年过去了,现实却与当初命令颁布的初衷大相径庭。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分会披露的数据,1999年我国聚苯乙烯(塑料)片材生产线有170多条,餐具销售量达到160亿只;而到2005年,全国的聚苯乙烯(塑料)片材生产线已经达到200多条,餐具年销售量达到280亿只以上。
  1999年的“禁白令”中也鼓励使用纸质餐盒、植物纤维餐盒等环保型餐盒。1999年全国纸浆模塑餐具企业从100家迅速升到600家。但是,到2002年,600家企业倒闭了530多家,目前仅存60多家,产量5亿只,只占全部生产能力的九分之一,其中销量只有3.5亿只。
  发泡塑料餐盒优势在价格
  一只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价格zui高为1角钱,而其他种类的环保餐盒*的也要2角,李沛生举例说,在zui早执行“禁白令”的杭州,一家百年老店的就向他诉苦,饭店每年采用环保餐盒多支出的成本高达50多万元。那些小型的餐饮企业是否愿多支付这些成本就更成疑问了。
  除了更高的性价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在保温性、强度等性能指标上也强于环保餐盒。李沛生介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对饭菜的保温时间可以达到4小时,而且不变形。纸餐盒或者植物纤维餐盒保温时间只能达到1小时,而且很容易被汤汤水水的中国式饭菜泡变了形。
  泡沫塑料餐具无关二恶英
  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会产生二恶英强致癌物,这是一段时间里流传极广的说法。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唐赛珍表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她分析说,二恶英产生所需条件为:含苯环物质和含氯、溴一类物质同时存在;温度200℃以上,其产生*温度是270~400℃;有金属催化剂存在。而泡沫塑料的主要原料为聚苯乙烯(PS)。PS泡沫塑料是直接采用PS材料,加入丁烷及其他助剂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PS泡沫塑料餐具是真空热成型,成型后立即用安全薄膜袋包装后再装入纸箱中,因PS泡沫塑料餐具是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容器,其卫生性能必须符合国标要求,因此,不会与外界环境接触,即使空气中存在微量含氯气体,也不会被污染。PS泡沫塑料餐具使用过程是现用现打包,在盛装热饭菜时,其温度也超不过100℃。
  因此可以得出明确结论,泡沫塑料餐具与二恶英无关。
  发泡塑料餐盒成紧俏原料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重回百姓生活还在于找到了出路。环保学者李皓博士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zui初是由中国台湾企业引入祖国大陆,但当时对这种餐盒的回收消纳问题并没有解决。北京当时对废弃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处理措施就是填埋,而这种填埋措施对环境的威胁很大。
  国家当时的“禁白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李皓说,但随着技术工艺的改进,废弃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现在已经成了紧俏的生产原料。可以用于生产建筑用黏合剂、油漆、涂料等。李沛生介绍说,在上海周边企业,这种再生原料的价格已经从800多元一吨猛涨到3000多元一吨。他说,从绿色包装的内涵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命周期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符合循环经济原则。
  北京“三分钱政策”被复制
  据介绍,目前在上海市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使用量占总量的95%,上海市执行了一项起源于北京的“三分钱政策”。
  这项政策规定,企业每生产一只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就必须上交3分钱的回收处置费,其中1.5分支付给进行回收的企业或个人,其余的支付给回收利用的其他环节。
  据悉,这项政策执行后,很好地解决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随意丢弃的问题,已经使上海市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回收率达到60%。
  餐盒·境外
  美国:地方立法管理回收
  美国国会尚未制定正式法规对泡沫塑料制品加以管理,但有若干州已开始立法。1988年以来,美国约有8个州共39个城镇通过供食品用PS泡沫塑料容器的禁用规定,但事实上只有很少几个城镇执行,而一部分已正式废除,大部分主要以促成回收利用的法规取代禁用。
  其中,美国某州1989年曾颁布法令,规定若泡沫塑料材质其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率未能达到规定比率,将禁止其用于包装及食品容器的生产和销售,该法令已于1995年解除。
  美国加州1995年将原制定的泡沫塑料食品容器的禁令修改为必须达到25%的回收率。
  德国:制造商承担回收成本
  德国是制定法规zui严格的国家,1991年发布《包装材料法规》,规定塑料包装回收利用率达64%。而且将责任全部落实于制造商承担。1992年由包装原料、材料、消费品制造商和贸易商等400多家公司筹组成立全国废弃物及回收体系(绿点),建立分离收集系统及收取塑料包装“绿点”费,用于补贴回收成本。
  餐盒·支着儿
  “光降解餐盒”也值得警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分会介绍,根据对北京一次性餐具市场的调查,目前北京市一次性餐具每天的用量为200多万只,年用量达7亿只。
  其中在北京城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使用量占20%,而在远郊区县,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使用率超过50%。
  该机构常务副会长李沛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所谓环保餐具的生产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不惜采用偷工减料等手法降低成本,致使餐具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渗油、渗水、变形。
  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在制作过程中,添加石灰粉、*等配料。这类一次性餐具既不能降解也不能回收,使用后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李沛生说,这种情况在光降解一次性塑料餐盒生产中比较严重。所谓“光降解塑料餐盒”,是指那些在塑料中添加了光降解成分的一次性餐盒。
  他解释说,这种餐盒合格的产品可以在阳光作用下自然降解,但那些添加了违禁配料的餐盒*不能降解也不能回收。
  快餐盒影响着上百万北京市民的饮食健康。怎样才能辨别合格的塑料快餐盒呢?
  李沛生介绍,消费者可以采取掂分量、看颜色的方法辨别合格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他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是以纯聚苯乙烯制造的,每只餐盒原料只有2克重,加上空气的重量,每只餐盒仅重5克。从颜色上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是目前市场上zui洁白的餐盒。
  餐盒·另一种声音
  存疑:不能说塑料餐盒就好
  环保科技专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认为,现在还不能就下结论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比其他环保餐具更好。
  他说,评价一种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跟踪这项产品“从原料获取到zui终回收消纳”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而这种环境影响评价仅从经济角度是不足以下结论的。
  环保学者李皓表示,虽然企业已经从技术工艺上解决了废弃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出路问题,但整个社会能否zui终形成循环利用的链条,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她说,循环经济能够形成还依赖社会的文明行为。她介绍,在德国,人们使用完一次性餐盒会用餐巾纸将餐盒里的油擦干净,这*地方便了餐盒的回收利用,而中国老百姓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还需要时间。
  即使从经济角度考虑,环保餐盒也仍有发展空间。陈同斌分析说,我国一些环保餐具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对环境污染严重,这与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有关。他说,从技术层面看,纸质餐盒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可以克服,但我国的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不愿意采取污水处理工艺,这才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如果这些企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污水处理的成本反映到zui终产品上,价格提高就不会那么明显,也不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www.ppzhan.com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包装印刷产业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包装印刷产业网,https://www.pp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