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扬铭致胜商贸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从印刷数据控制到色彩还原

时间:2022-1-19阅读:78
分享:

从印刷数据控制到色彩还原

要评价印刷的优劣除了视觉效果、生产效率、稳定性外,可预测性也很关键,这就是色彩还原,即实际印刷结果与预期有多少差距。东信CTP


为了让印刷结果具可预测性,我们会预先做好色彩管理,就是拿一套测试版在正常的印刷条件(油墨色相及粘度、胶带硬度、印版品种及硬度、网纹辊线数及载墨量、印刷材料、印刷机速、压力等等)下跑一遍,然后读取相关数据,产生特性曲线。这样可以在上机印刷前得到一个模拟(数码打样或软打样),理想情况下实际结果跟模拟打样之间可以很接近,这就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


image.png

色彩管理测试版


这种可预测性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即“稳定的印刷条件",也就是油墨的状态不能任意波动、胶带、印版及网纹辊不能任意更换、印刷速度及压力要保持恒定…,其实这都太理想化。在现实情况中,这些条件会随着实际需要调整、改变,基本不可能一致。那么色彩管理是否根本不现实?色彩的还原也遥不可及?柔性晒版机


实际上,上面提到的只是初始条件,我们可以视为因,实际印刷结果才是我们要进行控制的对象,这是果。对结果进行好的控制,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这里先澄清一个观念,印刷过程如何控制?控制什么?对很多印刷人来说,即使网络科技时代,对印刷过程的控制仍停留在眼见为凭,就是用肉眼、凭感觉来评价。这是最原始、最被广泛使用但也最不准确的方式!首先每个人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同,其次是对色彩的偏好不同,有人喜欢暖色调,有的喜欢冷色调。所以肉眼判断是因人而异的方式,不是客观的评价标准。另外,肉眼判断还缺乏量化的调整依据。即便我们肉眼看出问题,也不知道该调整的量,于是每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不仅没有效率,更容易造成质量的波动。


要对印刷过程进行准确的控制就必须采用数据化管理,这样才有具体的标准,遇到问题时也可轻易地分析并找出调整的方向。那么印刷过程中有哪些跟色彩还原相关的数据需要控制?简单来说是色相、密度及网扩(网点扩大)。


色相

即油墨呈现的颜色。虽然我们都知道印刷四原色是黄、品红、青、黑,但你心中的黄不一定是我认为的黄,并实际上每家油墨供应商提供的原色墨都存在差异。所以光是四原色组合出来的结果就能存在不同,更何况专色墨。


image.png

标准的品红(左)、偏蓝相的品红(中)、偏黄相的品红(右)


对颜色的定义有很多种方式,我们最熟悉的包括RGB 及CMYK 体系,这两者都是用原色组合的概念,很好理解但缺点是涵盖的色彩空间太小。柔性CTP设备


image.png

可见光、RGB 及CMYK 色彩空间的比较


现在行业里比较普遍使用的是Lab 体系,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Lab 模式既不依赖光线,也不依赖于颜料,它是CIE 组织确定的一个理论上包括了人眼可以看见的所有色彩的色彩模式。Lab 模式弥补了RGB 和CMYK 两种色彩模式的不足。它是一种设备无关的颜色系统,也是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颜色系统。这也就意味着,它是用数字化的方法来描述人的视觉感应。Lab 颜色空间中的L 分量用于表示像素的亮度,取值范围是[0,100],表示从纯黑到纯白;a 表示从红色到绿色的范围,取值范围是[127,-128];b 表示从黄色到蓝色的范围,取值范围是[127,-128]。(参考自“百科")下图所示为Lab 颜色空间的图示;

image.png


密度

可以理解为颜色的厚实程度,密度越高的越厚实。这里要澄清一下,油墨密度跟墨层厚度是两个概念。相同的油墨若墨层越厚则密度确实会越高,但凭借墨层厚度来提升密度并不是理想的方向(墨层越厚油墨消耗越厉害,成本就越高)。油墨密度高低除了影响色彩呈现的视觉效果外,还可能影响不同颜色相叠的效果,所以对印刷质量的影响甚大。行业里对印刷密度大致的标准在:Y1.05~1.1,M1.3~1.35,C1.4~1.45,K1.5~1.55。这并不是铁律,每家公司能按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标准,最关键的是维持密度的稳定性。如果偏高最hao全部都偏高,如果偏低最hao一起偏低。若是有高有低,很容易出现灰平衡不佳,整个色彩呈现的效果不会理想。


image.png

三个色块都是99%蓝,密度自左到右渐高


油墨的密度性能主要由颜料决定,颜料的含量越高、颜料的质量越好,油墨的色强度就能越高。如果油墨的色强度够高,墨层不必太厚就能达到足够的密度值,如此还能减少网点扩大。因此采用高色强度油墨配合低载墨量的网纹辊是提升印刷质量的好办法!


网点扩大

由于树脂柔版有一定弹性,在印刷时网点受挤压变形一定会产生扩大,这是柔印的特性。我们当然希望网点扩大小些,尤其在高光部位,这样才能让浅调够亮。否则该亮的地方不亮,就无法把反差拉大,整体印刷效果就会暗淡。

但网扩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不能时高时低。一般我们监控网扩不会看完整阶调,只要关注几个点,例如高光部位取5%、中间调取50%,有的再加上25%、75%,这样就足够了。实务上我们拿50%处来衡量,一般网扩控制在15~20%,也就是实际印刷结果在65~70%,这样的网扩就是合理且受控的。


image.png

网扩正常的印刷效果


image.png

网扩不足的印刷效果


image.png

网扩过度的印刷效果


在实际印刷过程中,印刷条件可能随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不能保证所有条件跟测试时一致,这是现实的情况。但只要将上面几项数据控制好,能尽量跟测试时的数据一致或者接近,就能得到不错的色彩还原。就算有偏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也清楚需要调整的方向跟程度,这就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了!这样数据化的印刷控制,可以让印刷质量更稳定、调整起来更快捷有效,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跟相关供应商(例如制版、油墨)沟通时,能有共同的语言,不至于鸡同鸭讲。


这些印刷数据的获取,必须使用分光密度仪测量。市场上有很多品牌可供选择,例如爱色丽、Techkon、FAG、柯尼卡美能达等等以及国内的品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价格高昂,所以印刷业者配备的比例不高。这不仅导致印刷过程的控制不足、缺乏数据化管理、更是缺少了相互沟通的语言,其实得不偿失。



image.png

爱色丽分光密度仪


众多密度仪品牌的优劣我们不妄加评论,但有个观念需要大家注意:再好的密度仪也需要定期维护及校准。密度仪这种光学仪器很精密,但还是会受灰尘、部件老化等影响,不能保证长期准确、稳定,建议定期(最hao是每一年)检测,如果需要校准或更换部件宜及时进行。否则虽然执行了数据化管理,却基于错误的数据,那可是失以毫厘,差之千里啊!


总结

只要把几项印刷数据控制好:色相,油墨的现实色彩不要有太大的差距;,维持每个颜色的密度跟标准值没有太大的差距;网扩,控制中间调的网扩在15~20%的范围,就能得到不错的色彩还原,实际印刷效果跟预期或者模拟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如果能让印刷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自然能将印刷质量做较好的控制,效率、成本也比较能有优化的机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