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新闻首页>个性印包(图)

纸质阅读不是“回暖”而是“重生”

2017-12-11 08:55:55中国包装印刷产业网阅读量:48756 我要评论


导读:  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增速比较缓慢,但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有学者将之定义为“纸质书阅读的回暖”。

  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增速比较缓慢,但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有学者将之定义为“纸质书阅读的回暖”。
 
  在数字阅读高速发展的同时,纸质阅读还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这对倡导回归纸质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鼓舞。如果我们对比数字经济的发展走势,就不难发现纸质阅读的回暖也并不是“回光返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纸质阅读必然会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来临,离不开与数字阅读的融合。
 
  “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词汇,伴随着互联网生活的深入发展,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更为剧烈。传统电商拥抱“新零售”,O2O平台整顿线下产品,线上教育与线下对接。可以看到,无论线上经济如何发展,其终都会回归源头,与线下融合。毕竟线下服务有着线上服务难以企及的体验优势,我们正处于一个“体验*”的时代。零售领域、餐饮领域、教育领域一样,阅读生活也一样。
 
  随着数字阅读的高速发展,纸质阅读的体验优势也日渐凸显出来,人们不再追逐碎片化的、浅入式的、快餐式的数字阅读模式,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将成为现实所需。换而言之,纸质书阅读的回暖靠的不是情怀,而是体验质量。数字阅读的屏幕再大、更新再快、图片再多,都是在追逐纸质阅读带来的实在体验感。到头来看,与其成天握着手机,不如成天拿着书。
 
  过去唱衰纸质阅读的人说,数字阅读有纸质阅读没有的便利感;而坚守纸质阅读的人说,纸质阅读有数字阅读没有的墨香味。也许在不少人眼中,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呈此消彼长的态势。可事实上,我不妨将其看作阅读的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的两种模式,两者是可以融合和发展的。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融合,不是让手机更像书,也不是让书更像手机,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优势的互补,进而创造新的阅读方式,升级阅读体验。可以看到,在经济环境转好,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的当下,不少城市出现了流动图书馆、自主图书馆、街头图书馆,纸质阅读不再是“只停留在家中”的享受,纸质阅读也可以像数字阅读那样“信手拈来”,这就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假设一下,依托共享图书的理念,我们不妨让纸质阅读走进地铁、走入火车、走上飞机、走下轮船。依托数字阅读平台,广泛采集用户的阅读数据,分析民众阅读倾向。使民众在出行之前,就可以预定自己想读的图书,在上交通工具阅读,下交通工具归还。这种以数字阅读为“索引”纸质阅读为“正文”,也是一种融合模式。
 
  新媒体的兴起,促使不少传统媒体走向融媒体的道路。其实,无论新媒体有多么火热,传统媒体在采编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曾有编辑对笔者说,投身媒体行当,首先应进入传统媒体经过严格系统的采编锻炼,然后再进入新媒体感受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优势。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也一样。经营纸质图书的传统媒体,无需为数字时代的来临感到绝望,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届时民众的阅读生活也将迎来新的春天。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产业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 纸质阅读潜力巨大,行业尚需奋力前行

    近日,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当前全民阅读的“生力军”。但中国地图出版集团赵强认为,纸质阅读依然潜力巨大,因为一本好书的文化、思想、知识内涵要远远大于其他媒介形式。
    2019-05-05 09:46:45
    2052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