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春运抢票一触即发,今年“无纸化”车票将成亮点

2019-12-10 14:54:58智能制造网 林中易木阅读量:5249 我要评论


导读:电子客票的实行,意味着12月12日正式抢票开始时,你所抢的车票将不再是熟悉的一张纸片。

  【包装印刷产业网 国内新闻】电子客票的实行,意味着12月12日正式抢票开始时,你所抢的车票将不再是熟悉的一张纸片。
 
  今年的春节似乎比较心急,来的比往常都要早一些,因此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战也是大幅提前。这不,据近日不少媒体发布的2020年春运购票日历显示,今年的春运在1月10号便将正式开启,与此同时,抢票大战也将在下周(12月12日)如期开打。
 
  按照铁路春运互联网和电话订票提前30天预售,车站窗口、代售点提前28天售票的规定,再结合2020年春节放假为1月24日—1月30日的时间安排,铁路部门统计今年春运将为期40天。鉴于此,具体的抢票时间将如下所示:
那么,在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你是否做好了春运抢票的准备了呢?
 
  我们都知道,历年的春运抢票大战都相当激烈和残酷。不少人可能就因为手速慢了那么0.01秒,就与回家的列车遗憾错过,甚至还有人会因为一直抢不到票而放弃回家过年的想法,这些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春运的恐怖。
 
  好在是,近年来各种智能科技的出现与应用,为“手残党”们带去了福利。
 
  比如,去年春运期间,携程、去哪儿等旅行订票网站推出的AI虚拟助手,就成为了大家春运抢票的“*辅助”。通过语音对话形式,人们就可以轻松进行票务搜索、订票抢票和问题咨询,可谓十分智能且便捷。
 
  同时,12306平台推出的“候补购票”功能也弥补了不少人的遗憾。当旅客没有抢到所需车票时,仍可以在平台提交购票需求,预付票款后,售票系统便会自动安排验证与排队候补。一旦出现退票或余票,大家便拥有了自动购票的新机会。
 
  除此之外,人脸识别技术、智能语音技术等的应用,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抢票活动。前者不仅让抢票身份验证更加便捷,同时也增强了验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后者的应用,则让春运抢票变得更加简易和快速,即使对手机、打字等用不习惯的中老年人也能轻松抢票。
 
  当然啦,这些都是前几年就已经出现的抢票智能服务了,很多人可能看过觉得不新鲜。那么别急,在今年,同样有一个往年春运从未出现过的“新亮点”!它是什么呢?那便是客运车票的“无纸化”。
 
  2020年春运与以往不同的一大变化就是车票将进入到无纸化时代,使用电子客票将成为很多旅客的新体验。啥是电子客票呢?其实就是将传统纸质车票所承载的旅客运输合同凭证、乘车凭证、报销凭证功能相分离,以电子数据作为旅客承运的关键凭证。
 
  电子客票的实行,意味着12月12日正式抢票开始时,你所抢的车票将不再是熟悉的一张纸片,而将只是一串独特的数字或者二维码。借助这些电子数据,乘客不需要再打印纸质车票,可以直接“刷手机”或“刷身份证”进站乘车,是不是十分的便利?
 
  近年来,为了解决春运体量大、效率慢等问题,以及建设纸质成本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其实车票“无纸化”一直都是我国铁路等部门的探索重点。
 
  今年7月份,沪宁城际铁路的20个车站便*试点应用了电子客票;同时自8月起,广州、杭州、南京、合肥、上海、宁波、青岛等多个城市也都相继启动电子客票,车票的“无纸化”应用早已在全国各大城市和站点进行了深度试验与验证。
 
  而到今年春运也同步启用,电子客票技术可以说已经相当成熟和有保障,可以想象今年春运期间的效率将获得显著提升。
 
  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和助力。因为正是有了这些新技术的支撑,人们的信息才能以数据形式获得更好的管理与应用,车票的无纸化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所谓春运是一年一度的“战场”,但春运同样也是智能科技发展的“温床”。
 
  从人工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无人机到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如今已经有不少的智能技术在春运领域获得了应用并发挥出重要价值。在未来,智能技术与春运大潮的融合可能还将更加紧密和频繁,那么荧幕前的你对此是否看好和期待呢?
 
  原标题:春运抢票大战一触即发,今年“无纸化”车票将成亮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产业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