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新闻首页>热点关注

私人定制来了 印企不“怕”了

2014-12-29 10:38:18互联网阅读量:2741 我要评论


导读:2013年,*纪委印发《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随着“禁令”的出台,台历公款定制退出舞台,台历市场“骤冷”。而以网络为支撑的私人定制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导读:2013年,*纪委印发《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随着“禁令”的出台,台历公款定制退出舞台,台历市场“骤冷”。而以网络为支撑的私人定制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临近年关,台历公款定制的“禁令”又被热议。印制台历并没有错,只是不能用公款而已。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本台历呢?又怎么才能让台历上加入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添上些个性化的色彩呢?

      依托网络的个性化定制,即“私人定制”能够给您一个的答案。

      从私人定制中觅新机

      去年10月底,*纪委下发一份通知,要求严禁使用公款印制贺卡、台历。11月起,退订台历、贺卡、笔记本等产品的消息接二连三地涌来。在以往的台历贺卡市场,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费订单是顶梁柱。由于市场巨大,诞生了一批专门印制年历的企业,每年只需开工年底这两个月,就能吃饱一年。但随着“禁令”的出台,传统的以公费为主的台历市场被颠覆了。原本等着大干一场的台历生产商们陷入萧条,甚至面临倒闭。

      一些印刷企业只能靠其他一些印刷业务支撑企业运转。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期,某些企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另一个市场——私人定制的台历市场。

      没了公费台历,台历一下子变成了“稀缺物资"。对市场嗅觉敏锐的民企和外企来说,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印台历,成为宣传企业和产品形象的契机。尽管这部分订单并不能完全弥补此前退订的损失,但也足以让困境中的印刷企业找到新方向。

      除此之外,由网络开始“私人定制”的网店面临着缺少专业印刷设备,订单多,成本也在水涨船高的难题。而印刷企业本就是专业的印刷企业,设备、人员都有,只缺新的市场方向。两者一拍即合,合作不仅给双方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利润,也增强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至此,一些印刷企业也成功地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私人定制的量没有过去大,但肯定是未来这个行业的方向之一。印刷企业抢占普通客户群,一方面需要借力,但同样也得自己发力。不光要维护好客户,更要找准他们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同时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这类新媒体,主动开发各类定制印刷品业务。

      私人定制优势多多

      个性化定制是客户直接融入设计创意之中,加入自己的个性元素,获取自己喜爱的个人属性强烈的个性化印制产品。个性化定制是数字印刷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数字定制平台,可以让很多彰显个性的印刷品,以个性化数字印刷方式来实现。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简单地将客户的创意融入印刷品中,将客户的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客户随时随地通过在线定制平台上传个人素材,并亲自设计制作完成网上订单。订单提交后,系统将根据客户的所在区域优选距离近的数字生产线或POD(按需印刷)连线来完成终产品的制作。以客户通过互联网在个性体验中完成设计制作,线下数字印刷企业接到订单后完成生产的流程方式,初步形成数字印刷业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个性化的商务模式,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力。

      国内印刷电子商务网站,从产品设计、订货、支付等环节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然后通过配送网络将印刷品送达用户,真正实现了印刷品的“私人定制”。私人定制能够接受小批量定制 ,与传统印刷相比有价格优势。

      对于个人、家庭或者中小企业主而言,印刷品的起印份数一般都很少,如果按照传统的印刷方式,成本将很高,而且也很少有传统印刷企业愿意接受小批量印刷业务。而数码印刷技术的运用,则可以将网络上的产品设计直接传递到印刷设备,同时还可以将不同个体的印刷品进行拼版,大大节省了成本。 

      私人定制商务模式仍在摸索

      当下,个性化定制的电子商务模式还在摸索当中。印刷企业不仅要让大量的个体消费者改变几千年来对印刷品的思维定势,还要提供大量的设计模板,使DIY变得容易。同时,物流方面也需要寻找有实力的厂商合作。有关数据显示,数码印刷市场的营业额已高达1.2万亿美元,未来几年数码印刷业务的增长率将达到18%。美国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印刷市场正发生重大变化,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家庭用户的个性化、小批量印刷需求将不断扩大。分析人士认为,“鼠标 印厂”的商业模式可能成为未来印刷业的主流。

      印刷行业的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一场危机,有危险的同时,也隐藏着新的机会。关键在于审时度势,立足自身,抓住机遇。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产业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