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新闻首页>政策法规

《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

2023-09-14 09:52:35仪表网阅读量:6827 我要评论


导读: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9%左右,支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左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根据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现结合青岛市实际,青岛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总体目标:聚焦“工赋青岛·智造强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发展。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9%左右,支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左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将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等六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制造业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跃升发展。
 
  一、着力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水平
 
  (一)增强制造业创新体系效能。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梳理“卡脖子”短板技术产品,引导企业每年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500项以上。依法依规通过政府首购、订购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应用,每年新增首台(套)技术装备、首版次高端软件25项以上,市级以上创新产品100个左右。到2025年,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10家左右,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50家左右。
 
  (二)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7大优势产业实施强链,进一步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10大新兴产业实施建链,持续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招商能力,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
 
  (三)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加强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建设,实施数字化质量管理赋能,到2025年,制定发布先进团体标准10项左右,新增省、市政府质量奖10个左右。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动态培育制造业金花企业30家以上。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用好用活“中国品牌日”等国家级平台,持续开展“青岛品牌日”“青岛名牌神州行”品牌培育行动,到2025年,新增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0家左右。
 
  (四)强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人才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措施,每年吸引集聚先进制造领域人才5万人以上。加强工程师梯队建设和“岛城工匠”培育,每年按规定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支持职业院校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建设10个以上现代产业学院。
 
  二、着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到2025年,建成并开通5G基站3.5万座以上,实现5个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规模化应用,新建3个行业二级节点和1000个左右企业节点。发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争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青岛至日韩国际海缆及海缆登陆站。
 
  (二)深化数字赋能增效。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开展市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认定,每年推进100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大力提升数字优势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3至5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50家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建成市级以上数字化园区10个、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30个,“上云用平台”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
 
  (三)强化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焕新行动,完善企业技术改造奖补措施,每年滚动推进50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全覆盖。
 
  三、着力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水平
 
  (一)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壮大污染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环境监测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到2025年,新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30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2个以上。
 
  (二)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依法依规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每年为20家以上工业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遴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30家以上。
 
  (三)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评价结果,落实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财税等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稳步提高参评企业覆盖面。
 
  四、着力提升制造业集群化水平
 
  (一)全面增强产业集群能级。做大做强智能家电等7大优势产业,到2025年,力争产业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突破发展集成电路等10大新兴产业,到2025年,力争产业总规模突破3500亿元。
 
  (二)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出台支持制造业集群发展措施,制定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培育提升方案,到2025年,力争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分别突破2700亿元和1100亿元。
 
  (三)积极培育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开展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市场化运营、稳定为集群服务的专业力量。支持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强化自身建设,完善组织管理架构,提高赋能集群发展能力,有效连接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五、着力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一)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转型,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和共享工厂,依法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25年,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力争超过10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10家以上。
 
  (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展“工业设计进百企”“工业设计中小企业行”活动,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旅游产品。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左右。
 
  六、着力提升制造业生态化水平
 
  (一)全力打造生态主导型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大力实施倍增工程,建立需求导向扶持机制,依法提供定制化支持措施。
 
  (二)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单项冠军培育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40家左右、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左右。每年按规定评定一批新经济潜力企业、新锐企业和创投机构青睐企业。
 
  (三)建设高质量产业园区。推动各类产业园区梯次有序、错位发展。开展工业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提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5个1”工作机制,严格入园项目评估把关,建立园区综合评估评价机制。到2025年,培育产业规模过百亿元市级专业园区6个以上、过千亿元园区1个。
 
  (四)拓展对外开放合作。开展“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加快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推动胶东经济圈城市联合举办各类产业交流活动。深化与黄河流域、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更深层次服务“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按规定办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虚拟现实创新大会。
 
  在保障措施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包括: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导向,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作为长期发展目标,完善全市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各区(市)工作体系。
 
  (二)强化计划实施。落实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评价机制,指导各区(市)落实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集群布局建设。
 
  (三)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家、专业机构深度参与产业措施制定。加大对制造业利用外资支持力度,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发展良好氛围。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智库等作用,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四)保障要素供给。依法依规推动用地、能耗等指标更多向先进制造业倾斜;探索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制度;统筹区域能耗和环境容量指标,优化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推动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五)强化金融支持。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基金对重点产业链实施股权投资,积极稳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组织开展金企对接、创投风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活动,依法加大对创投风投机构支持力度。
 
  (六)完善服务保障。深入开展“做企业贴心人”“我与企业共成长”等活动,加强“融资通”“政策通”“金企通”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政策服务便利度。提升制造业领域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持续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全力防风险、除隐患、保底线。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产业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