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印象---2008德鲁巴展会随笔
2008-09-06 11:10:04阅读量:868 我要评论
在四年一个循环的印刷展览会中,在德国举办的德鲁巴印刷展远胜于美国芝加哥、英国IPEX和日本IGAS展会。与有些展会已渐渐走入区域化窘境不同,德鲁巴依然以自己的规模之大、技术之新雄踞在前,她是印刷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是新产品市场的展示地,是*印刷同仁进行交流的聚集点。
今年的德鲁巴以17.5万平米的展览场地、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1971家参展商、吸引138个国家和地区的39.1万观众的华丽数据让所有人折服,这是自1951年创办德鲁巴印刷展以来使用场地大的一次,17个展馆(连同七号和八号馆两个分成a、b的分馆应为19个馆)满满当当。
德鲁巴能如此出彩,首先得益于展会的举办国德国——世界上的印刷设备制造强国。这次展会,仅德国厂商的展览面积就高达7万平米,占展览总面积的四成以上。行业的永远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在维护品牌与坚持创新的路上,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德鲁巴能如此出彩,还得益于展会在推出新技术与新产品上做足文章。虽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但创造革命性的成果并非轻而易举,因此,能不断推出新品的展会必定意义非凡。回顾德鲁巴的历史,印刷界的不少创造性发明就是从这里走上舞台、走向市场。2008年德鲁巴在一体化生产流程、多色胶印机、丰富而创新的生产工艺、绿色印刷、新技术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等诸多方面仍有不少看点。这些新品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预示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会期间,公司安排我们参观了威斯洛赫总装厂。我们不仅看到对开印刷机总装车间和线路版车间,还看到了CTP装配车间和建成不久的超大幅面印刷机装配车间。总装厂的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现场工人不多,但工作井井有条。很多工序完成后都有仪器进行校验,以确保终产品的质量。在齿轮加工车间,尽管加工设备众多,但每台机器后都有铁末收集装置,现场一尘不染。威斯洛赫总装厂还专门辟出数千平米的厂房,设置了从印刷机到模切机的全套装订生产线,用于展示和培训。这说明公司根据市场变化对产品线进行适当调整,更加注重为包装印刷企业提供服务。
在游历德国风光的途中,导游为我们讲述了近期发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地区的瑞典诺基亚公司决定关闭其德国工厂的事。设在德国的诺基亚工厂并非亏损,只因罗马尼亚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公司董事会从企业追求利润大化的角度出发,不惜退出原本可以享受的政府优惠政策,不惜支付高额的裁员费用,不惜面对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可见,提高薪酬和稳定就业也是一对矛盾,劳动力成本的过快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其它问题。
德国的高速公路不收费用,除了明确有载人大巴限时速100公里、司机每天驾车不得超过一定时间(有车载记录纸为证)等规定之外,允许小车以车辆的速度驾驶,然而,能做到这一点,而且绝少车祸,为关键的便是德国公民的自律与严谨。也正因为如此,在德国的公路上很少见到警察,见到的一次是从住地去展会的高速公路上出现一起车祸,警察在现场处置,等待抢救伤员的直升飞机就停在高速公路旁随时待命。此情此景让我更加相信:一个组织纪律严明、工作态度严谨的国民,他们所迸发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
中国印刷业飞速发展的近十年,其实也是中国印刷人更多地走向世界,了解他人、了解市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的十年。走出去,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取得的成绩,不妄自菲薄;也让我们看到存在的差距,不妄自尊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次我们在德国停留将近一周,先后走访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科隆、海德堡、慕尼黑等数个城市,也踏上了滴滴湖、新天鹅堡等旅游胜地。一路走来,看到的几乎都是绿草覆盖着的大地。蓝天上的白云层层叠叠,清晰可见,在风中变幻无穷。这一简单不过的自然景观,恐怕要在国内的某些城市看得到都是一种奢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不但应该成为一种共识,而且应该成为一种共同的行动。
欧洲发达国家走到今天,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中国正在大踏步前进,与之相比,我们确实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了加速祖国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