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2012-10-05 20:50:52时评界阅读量:5803 我要评论


导读:

  美国劳工部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上周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回升,逆转了此前一周创下的9周以来低水平,显示雇佣力度仍只保持在适度水平。美国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经济数据疲软的影响,截至10月4日当周,美国固定抵押贷款利率连续第二周刷新历史低纪录。(*华盛顿10月4日)
  
  然而美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也是非常黯淡,原因何在?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对中国有何启示?
  
  首先是就业问题,美国调降经济增长目标,一定会增加就业增长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失业率。近期美国经济和就业增速放缓,8月份仅新增9.6万个就业岗位,远低于7月份的14.1万个。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终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3%,低于季度的2%。据中国新剑桥方程测算,目前美国的就业增长率是0.0006435644,千分之一都不到,如此之低,怎样带动经济复苏呢?正因为如此,美国在上月启动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其次看美国的资产收入泡沫问题。按照美国目前年经济增长率为1.3%计算,美国一美元的资本投入的收入要达到二十多元。很高呀!这说明美国的经济增长结构与众不同,是一个低增长高收入的国家。它的资产收入是中国的五倍左右,很吓人。因为失业增加、整体经济增长缓慢,这样的高资产收入难以维系下去,也难免在这个降速的过程中出现资产泡沫、收入泡沫以及资本泡沫。由于美国的资本效率比其它国家高,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有助于它对金融结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财税结构调控到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水平。从目前来实证,美国的资本产出系数高出中国二倍多。一些国人认为,美国经济已经受到所谓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不是经济强国,这是不正确的。美国的经济不管怎样,现在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的活力,就在于资本市场,它几乎垄断了市场的八九成;就在于高收入高保障的体系,加上美国的制度还是比较完善,这是相对于其它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有危机,它的保障也好得多。这几年,美国采取的一系列重组资本市场行为是为了恢复产业链、资本价值链、就业收入链条相互互动关系,减少市场资产收入泡沫。
  
  再次看看美国的消费。据通货消费增长模型计算,美国目前的宏观消费系数为0.65758%,非常低,消费不景气,这种不景气势必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尤其对中国、日本、欧共体国家影响较大。美国要恢复一定的经济增长,必定要走刺激消费之路,降低贷款利息,消除市场成本、制度成本、政治成本势为必然。美国是否根据低消费增长而大搞贸易磨檫呢?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分析。美国消费市场的低迷来自哪里?来自于失业率的增加、资本市场的巨大风险以及产投效益的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等等。美国的低消费现象持续多长?有没有新政出台呢?这不仅是美国人自己的事,而且是世贸组织国家非常关注的事情。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体制发展创新,进一步推动消费,重振消费市场信心,这应该是各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协调好的大事。从贸易增长的空间来看,有些产业缺口较大,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各国应该加强多边、双边贸易合作与交流。在资源消费方面,一些紧缺的产业、重大的战略资源以及工业能源需要进一步提升转型发展的空间。低消费应该着重发展低耗能、低碳环保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做大产业价值链。
  
  由此来看,危机来临也是机遇来临的时候,问题在于你敢不敢抓、敢不敢做。作为借鉴,中国政府应该加大转型力度,坚决走低碳环保发展之路,走科技创新之路,这是应对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好办法之一。美国的消费是资本式、集约式的消费,而中国的消费是温饱型、粗放式的消费,两者相差太远,没有比较的价值。用中国的消费指数来衡量美国的消费指数,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中国式的消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综述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世界经济增长仍然处在缓慢、不稳定增*间。对此,我们应该有新的启示:中国应该从危机中树立信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来,只有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真正走上全面创新之路,才能*自己,走向世界。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产业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