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之后的成功 古籍印刷供不应求
2013-08-27 15:41:12中国包装印刷机械网整理阅读量:1396 我要评论
【ppzhan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新技术层出不穷,很多印刷企业都纷纷采用新技术以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和节省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促进了印刷行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加速看一些古老的印刷方式的消亡。作为刻版印刷的活化石的德格印经院坚持自己的印刷方式,终于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
德格印经院坐落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它以其收藏文献典籍广博、门类齐全以及考究的刻版工艺和的印刷工艺而位居藏族聚居区三大印经院,被称为“刻版印刷的活化石”。因为经受住了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现在直接进入印品供不应求的阶段。
现代印刷技术也曾给没有安装电灯的印经院带来了冲击。十年前,市面上出现的现代技术印刷的经书,价格比印经院的低了将近一半,抢占了印经院的相当一部分市场,印刷工人也下降了不少。
如今,70岁的四郎洛布依然周而复始的在印经院刻印着唐卡,30年如一日,更多的是一份坚持和信仰。印经院也没有为了盈利而改变传统的印刷方式,但近几年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印经院院长充扎解释道,为了保护印经院的珍品,印经院每年印刷10至20套大藏经,数量有限。这种类似现代人“饥饿销售”的方法也让百年印经院走出了发展瓶颈。“多数藏族群众还是喜欢印在藏纸上原汁原味的经书,许多外国人也慕名前来预订,在海内外的度也越来越大。”
据了解,德格印经院所藏典籍文献830余部,储存了藏族文化70%的古籍,收藏了大量藏文化五明学各科著述和藏传佛教各派经典,涵盖了整个藏族群众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等学科内容。
“德格印经院大的特点是不分宗派,传播每个宗派的典籍,这在整个藏族聚居区都是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格学专家降边嘉措表示,德格土司创建德格印经院,印刷、传播各教派历史文献和教义,让各教派互相借鉴,对藏族聚居区五大教派的和谐相处有促进的作用。
在印经院门外,虔诚的信徒手持转经轮,肃穆地一圈圈绕着印经院祈祷,有的则虔诚万分地五体投地跪拜。印经院楼顶挂满的各色经幡随风飘扬,如同经文遍遍传诵。
“现在县里面逐步在研究把印经院所有的经板数字化,并相继复制新的刻板,增加印版数量,但限量发行还是要坚持,并保留人工印刷。”充扎说,如果无限量的印刷经书,多印刷60年左右,经板上的字就消掉,“我们既要保护,也要发展。”为了防止火灾,这里没有安装电灯,工人只有靠自然光线工作,
德格印经院坐落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它以其收藏文献典籍广博、门类齐全以及考究的刻版工艺和的印刷工艺而位居藏族聚居区三大印经院,被称为“刻版印刷的活化石”。因为经受住了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现在直接进入印品供不应求的阶段。
现代印刷技术也曾给没有安装电灯的印经院带来了冲击。十年前,市面上出现的现代技术印刷的经书,价格比印经院的低了将近一半,抢占了印经院的相当一部分市场,印刷工人也下降了不少。
如今,70岁的四郎洛布依然周而复始的在印经院刻印着唐卡,30年如一日,更多的是一份坚持和信仰。印经院也没有为了盈利而改变传统的印刷方式,但近几年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印经院院长充扎解释道,为了保护印经院的珍品,印经院每年印刷10至20套大藏经,数量有限。这种类似现代人“饥饿销售”的方法也让百年印经院走出了发展瓶颈。“多数藏族群众还是喜欢印在藏纸上原汁原味的经书,许多外国人也慕名前来预订,在海内外的度也越来越大。”
据了解,德格印经院所藏典籍文献830余部,储存了藏族文化70%的古籍,收藏了大量藏文化五明学各科著述和藏传佛教各派经典,涵盖了整个藏族群众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等学科内容。
“德格印经院大的特点是不分宗派,传播每个宗派的典籍,这在整个藏族聚居区都是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格学专家降边嘉措表示,德格土司创建德格印经院,印刷、传播各教派历史文献和教义,让各教派互相借鉴,对藏族聚居区五大教派的和谐相处有促进的作用。
在印经院门外,虔诚的信徒手持转经轮,肃穆地一圈圈绕着印经院祈祷,有的则虔诚万分地五体投地跪拜。印经院楼顶挂满的各色经幡随风飘扬,如同经文遍遍传诵。
“现在县里面逐步在研究把印经院所有的经板数字化,并相继复制新的刻板,增加印版数量,但限量发行还是要坚持,并保留人工印刷。”充扎说,如果无限量的印刷经书,多印刷60年左右,经板上的字就消掉,“我们既要保护,也要发展。”为了防止火灾,这里没有安装电灯,工人只有靠自然光线工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新闻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