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全媒体时代来袭 期刊该何去何从
2014-02-14 08:51:49中国包装印刷机械网阅读量:3014 我要评论
【ppzhan摘要】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印刷行业发展景况日下。在信息不断碎片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人今天,报纸、期刊等市场不断缩小。这样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必然,那么期刊该如何发展呢?《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秦朗站在期刊人的角度对现在的市场做了分析。
秦朗:《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秦朗说,从期刊人的视角来看,目前,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朝向“全媒体”发展。“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已经拓展出自己的、微博以及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平台。相对来说,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往往缺乏传统媒体所拥有的基础载体。如,对于期刊来说,就是按期出版、实实在在拿在手上的这本杂志。”
他认为,基于这种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如期刊,相较于新媒体具有两大优势。,具有较强的整合和深入的能力。“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传播的信息内容较为碎片化,整合力较弱。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尤其是以周、月为出刊节奏的期刊,对于新闻资讯的整合能力更强,深度报道的空间更大,因而报道的价值比较持久,生命力更长。第二,媒体间互信。“新媒体的大特点是快,所以在处理信息的报道方式上相对粗放。新媒体兴起时间较短,和较为成熟的、具有品牌积累的传统媒体的合作时间不长,当前需要的是,双方培养深度合作的互信关系。”秦朗介绍,此次《中国新闻周刊》完成深度春晚报道,并且在1月27日即早于春晚3天面世,是《中国新闻周刊》与央视之间良性互动、深度沟通的结果。
张颐武提出了“硬需求”与“软需求”的观点。他认为,一直以来,大多数读者眼中的心灵鸡汤式的期刊,拥有广泛和坚实的读者群,因为“读者对其存在着硬需求”。对于财经、时政类的期刊,读者需求则相对偏软。因为各个期刊之间具有可替代性。“新闻和热点就这么多,很多内容不可避免地趋同,网络资讯的冲击更使期刊在新、快等方面失去优势”。加之期刊的价格大部分介于画报和书籍之间。“作为一本杂志,它并不便宜。但内容又达不到一本书的价值”,因此地位稍显尴尬。因此,未来期刊的发展尚需在摸索中不断创新。
秦朗认为,全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提出更大挑战。思考如何抛弃陈旧经验、在激变年代走在时代前列乃是期刊生存发展要。
延伸阅读:
毕业至今27年时间,秦朗一直从事新闻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新闻社工作后,历任北京分社记者、新闻部记者、总编室编辑、经济部编辑、*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新闻社所属《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
秦朗:《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秦朗说,从期刊人的视角来看,目前,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朝向“全媒体”发展。“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已经拓展出自己的、微博以及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平台。相对来说,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往往缺乏传统媒体所拥有的基础载体。如,对于期刊来说,就是按期出版、实实在在拿在手上的这本杂志。”
他认为,基于这种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如期刊,相较于新媒体具有两大优势。,具有较强的整合和深入的能力。“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传播的信息内容较为碎片化,整合力较弱。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尤其是以周、月为出刊节奏的期刊,对于新闻资讯的整合能力更强,深度报道的空间更大,因而报道的价值比较持久,生命力更长。第二,媒体间互信。“新媒体的大特点是快,所以在处理信息的报道方式上相对粗放。新媒体兴起时间较短,和较为成熟的、具有品牌积累的传统媒体的合作时间不长,当前需要的是,双方培养深度合作的互信关系。”秦朗介绍,此次《中国新闻周刊》完成深度春晚报道,并且在1月27日即早于春晚3天面世,是《中国新闻周刊》与央视之间良性互动、深度沟通的结果。
张颐武提出了“硬需求”与“软需求”的观点。他认为,一直以来,大多数读者眼中的心灵鸡汤式的期刊,拥有广泛和坚实的读者群,因为“读者对其存在着硬需求”。对于财经、时政类的期刊,读者需求则相对偏软。因为各个期刊之间具有可替代性。“新闻和热点就这么多,很多内容不可避免地趋同,网络资讯的冲击更使期刊在新、快等方面失去优势”。加之期刊的价格大部分介于画报和书籍之间。“作为一本杂志,它并不便宜。但内容又达不到一本书的价值”,因此地位稍显尴尬。因此,未来期刊的发展尚需在摸索中不断创新。
秦朗认为,全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提出更大挑战。思考如何抛弃陈旧经验、在激变年代走在时代前列乃是期刊生存发展要。
延伸阅读:
毕业至今27年时间,秦朗一直从事新闻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新闻社工作后,历任北京分社记者、新闻部记者、总编室编辑、经济部编辑、*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新闻社所属《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新闻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