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制备可穿戴传感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6-03-28 11:11:06化学研究所 阅读量:7625 我要评论
导读:随着传感器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测量多个参数的高集成传感器需要制造工艺和分析技术的创新。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重要的核心部件,将对其未来功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传感器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测量多个参数的高集成传感器需要制造工艺和分析技术的创新。印刷技术是实现材料图案化的有效方式,但传统的印刷技术制造精度通常在数十微米,而且需要经过感光刻蚀等复杂、易导致环境污染的工艺,大大限制了其在微纳米器件制造领域的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印刷技术的绿色化和功能化发展,在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精细图案化技术、印刷电子以及器件应用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Adv.Mater.2014,26,6950-6958)。通过构筑微米尺度的模板结构,实现了对基材表面液膜破裂行为的控制,得到了组装的纳米粒子图案(Adv.Mater.,26,2501-2507);利用“咖啡环”现象制备线宽可达5μm的金属纳米粒子图案(Adv.Mater.2013,25,6714-6718);利用墨水的三相线滑移现象制备了具有特殊三维结构的图案。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他们突破传统印刷技术中模板和精度的局限,利用微米柱阵列作为“印版”,与含有纳米颗粒的“油墨”及柔性基材构筑了类似传统印刷过程中“印版、油墨和纸张”的三明治结构。随着溶剂的挥发,气-液-固三相接触线有序收缩,纳米颗粒在基材上组装形成周期与振幅可控的微米乃至纳米尺度的导电曲线阵列,进而得到对微小形变有灵敏电阻响应的传感器(图1)。将传感器贴在被监测者的皮肤上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不同环境和心理条件下人体体表微形变的相关生理反应,如复杂表情识别(图2),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这种高精度、高灵敏传感器的印刷制造方法突破了传统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将有力推动印刷制造可穿戴电子和其它微纳米功能器件的发展和应用。该研究成果作为VIP文章发表在近日出版的《*材料》(Adv.Mater.2016,28,1369-1374)上。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重要的核心部件,将对其未来功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传感器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测量多个参数的高集成传感器需要制造工艺和分析技术的创新。印刷技术是实现材料图案化的有效方式,但传统的印刷技术制造精度通常在数十微米,而且需要经过感光刻蚀等复杂、易导致环境污染的工艺,大大限制了其在微纳米器件制造领域的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印刷技术的绿色化和功能化发展,在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精细图案化技术、印刷电子以及器件应用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Adv.Mater.2014,26,6950-6958)。通过构筑微米尺度的模板结构,实现了对基材表面液膜破裂行为的控制,得到了组装的纳米粒子图案(Adv.Mater.,26,2501-2507);利用“咖啡环”现象制备线宽可达5μm的金属纳米粒子图案(Adv.Mater.2013,25,6714-6718);利用墨水的三相线滑移现象制备了具有特殊三维结构的图案。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他们突破传统印刷技术中模板和精度的局限,利用微米柱阵列作为“印版”,与含有纳米颗粒的“油墨”及柔性基材构筑了类似传统印刷过程中“印版、油墨和纸张”的三明治结构。随着溶剂的挥发,气-液-固三相接触线有序收缩,纳米颗粒在基材上组装形成周期与振幅可控的微米乃至纳米尺度的导电曲线阵列,进而得到对微小形变有灵敏电阻响应的传感器(图1)。将传感器贴在被监测者的皮肤上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不同环境和心理条件下人体体表微形变的相关生理反应,如复杂表情识别(图2),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这种高精度、高灵敏传感器的印刷制造方法突破了传统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将有力推动印刷制造可穿戴电子和其它微纳米功能器件的发展和应用。该研究成果作为VIP文章发表在近日出版的《*材料》(Adv.Mater.2016,28,1369-1374)上。
印刷制备柔性传感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新闻
-
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强化指南宣贯、加快标准研制、深化标准应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智能制造向更大范围拓展、更深程度渗透、更高层次演进。- 2025-04-29 11:06:57
- 15173
-
2025年版《参考指引》基于制造企业探索实践,结合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发展趋势,从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生产作业等8个重点环节,凝练出40个典型场景,并围绕场景业务活动、核心问题、实施路径与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 2025-04-28 11:34:23
- 14744
-
两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 版)》
智能制造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和创新能力、效率效益和柔性的先进生产方式。- 2025-04-27 13:12:36
- 15438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