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包装印刷产业网>新闻首页>行业标准

事关新基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这些关键信号

2022-03-18 09:15:17智慧城市网整理阅读量:1732 我要评论


导读:数字经济已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政府报告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着墨较多,反映我国更加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

  随着全国两会落下帷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出炉,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再一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又蕴藏着哪些机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梳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锚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宏观调控思路主要体现为:
 
  1)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市场主体和就业面需保持稳定;
 
  2)可持续性。赤字率的确定最好地体现了政策的稳定,强调财政的可持续性;
 
  3)安全。国内三重压力不减,外部地缘政治紧张前所未有,能源、粮食、供应链安全需格外重视,金融和房地产等风险的防范化解成果需要巩固;
 
  4)民生。报告通篇体现了对于民生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的关注,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略和政策措施。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建设智慧城市,国家层面此前已陆续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地方层面也积极推进,目前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接下来,一起来看看2022年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往哪些方向发力。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已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政府报告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着墨较多,反映我国更加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党中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作了重要部署。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叠加稳增长的政策基调,数字经济有望成为经济稳增长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政府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和群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2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数字政务是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之举,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数字化治理手段为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初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再到政务服务从“异地可办”向“跨省通办”推进。在政府部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当下,越来越多创新应用正成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数字乡村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年。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此前也是中央一号文件新增内容,此番再度写进报告,力度之大可见一斑。随着数字化应用日趋完善,数字乡村广袤的下沉市场逐步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截至2021年6月,农产品网络零售规模达2088.2亿元,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8%,有效打通了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
 
  新基建
 
  稳增长的政策红利可能存在于以下产业链:一是要稳定住投资率,需要“超前适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盘在传统基建。传统基建一般是要靠重大项目,“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是传统基建的主要抓手,这些项目集中在交通、水利、环保、新型城镇化以及民生类、安全类基础设施。二是新基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狭义新基建,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新能源新基建为代表的广义新基建,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
 
  结语: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地布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先手棋。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风口,并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标题:事关智慧城市建设!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这些关键信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产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产业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