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包装印刷网>新闻首页>行业动态

“热与冷”:塑料回收生意究竟好不好做?

2025-08-14 11:54:43废塑料新观察阅读量:18371 我要评论


  在全球“减塑”浪潮高涨的当下,塑料回收产业原本被视为绿色经济的“朝阳赛道”,但现实却充满冰火两重天的反差:一边是中国企业高调宣布大型项目试产成功,一边是欧美多家回收工厂接连关停、破产。当“新料价格的天花板”与“回收运营的刚性成本”形成夹击,这门看似前景广阔的生意,为何越来越难做?
 
  一边是“试产成功”的欢呼,一边是“项目喊停”的叹息
 
  2025年7月11日,惠城环保(300779)旗下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在广东揭阳完成72小时连续投料,宣布试产成功,并于7月19日完成首批裂解轻油交付。地方与企业发布的信息显示,该项目主打“一步法”深度催化裂解路线,被定位为示范性装置。
 
  几乎同一时间轴上,法国圣阿沃尔(洛林)原计划年产7万吨再生PET的SUEZ—Loop Industries—SK Geo Centric化学回收工厂被证实取消,合伙方未执行地块购买选项、项目终止。这座被寄望为欧洲PET化学回收标杆的工厂,最终留下一片空地。
 
  更有意思的是,跨国化工与回收企业并未“退场”。2025年初,由三菱化学集团牵头,BASF、Covestro、LyondellBasell、SABIC、SUEZ、Syensqo等加入的“Global Impact Coalition”汽车塑料循环试点在欧洲启动:计划从100辆报废汽车中拆分并分类10类聚合物进行闭环回收验证,目标服务于欧盟对汽车塑料再生含量的监管趋势。
 
  欧洲:政策理想与市场现实的“错位”
 
  行业景气度的下行已被数据坐实。Plastics Europe披露:2023年欧洲机械回收的消费后塑料产量较2022年下滑7.8%,仅为710万吨;同时,欧洲塑料总产量同比大跌8.3%。这意味着回收端“失速”是真实发生的。
 
  行业组织也罕见发出“临界点”警报。Plastics Recyclers Europe在2025年3月指出:欧盟塑料回收产业正处在“崩溃边缘/临界点”,2024年停产/关停产能较2023年翻倍;与此同时,欧盟塑料废物对外出口在2024年较2022年激增36%,与“就地循环”的政策愿景背道而驰。
 
  企业端的“收缩”与“转向”同样清晰。英国Viridor宣布关闭Avonmouth机械回收厂,并在此前完成对挪威化学回收企业Quantafuel的并购,策略上由机械回收转向化学回收布局;Viridor方面将关闭原因归因于政策迟滞与原生聚合物过剩等外部因素。
 
  英国Biffa也在2025年正式关闭其位于华盛顿(Sunderland)的塑料回收厂,该厂年处理能力约3.9万吨,主要产品为洗后HDPE/PP碎片,官方表述为“市场环境艰难”。这进一步凸显英国再生刚性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的掣肘。
 
  荷兰成为“连环破产”的重灾区。2024年至2025年间,Umincorp破产、Stiphout Plastics破产、Vinylrecycling(Lelystad)申请破产,拍卖与清算信息密集出现;Ioniqa于2024年10月申请破产后在12月宣布“瘦身重启”。这些个案折射出能源、人工、资金成本高企叠加原生料价格压力的多重夹击。
 
  价格信号仍在走弱。ICIS8月报告显示欧洲rPET(瓶片/粒)多市场继续下调或延迟成交,回收料议价能力偏弱。当“新料天花板”压在头顶、回收料再研发/认证/分拣/能耗等刚性成本难降,盈利空间被持续挤压。
 
  监管强度在加强,但短期“阵痛”难免。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于2024年底—2025年初陆续完成通过程序,首次对绝大多数塑料包装设定2030与2040年强制再生成分比例目标(至2040年部分品类可达65%),并将“可回收性”“分选可行性”“规模化可回收”写入硬性要求;行业预测相关目标需要显著新增回收产能与高质量PCR供给。
 
  同时,欧盟在废物跨境转移与进口管制上不断收紧。新版《废物转移条例》2024年5月生效,并配套强化执法以防“问题废物”外流;PRE亦呼吁限制不符合欧盟环境标准的再生料进口。
 
  美国:资本“快进—快退”与油价的无情考验
 
  “明星项目”快速熄火。明尼苏达州Myplas薄膜回收厂2023年12月投产、数周后即停运,随后卷入租约与欠款纠纷;2024年下半年,GDB Circular接手并计划重启。该案直观反映资金、落地与供需错配的多重风险。
 
  “中国禁废”曾是致命一击的前史。2018年,美国第十一大多料回收商Parc Corp.宣布关闭,明确将中国进口限制视作直接成因之一。对外依赖型模式在政策突变前无充足“抗震设计”。
 
  价格端的“大气候”,近年并未站在回收一侧。2025年6–7月,WTI/Brent多数时间位于约$67–$73/桶,在全球新建原料产能释放、OPEC+配额调整的背景下,原生树脂价格锚更稳、更低,再生料被动承压。
 
  全球:三重约束与“破局微光”
 
  第一重:成本挤压。欧洲能源、融资与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美国资本成本与回收端供应链半径带来额外负担,东南亚劳动与合规成本抬升,共同导致“回收处理费≥原生塑料边际成本”的结构性问题在各国频现。当“新料价”构成行业天花板,回收端高质量、稳定PCR的“地板价”又降不下去,中间利润带逐年变窄。壳牌在2024年放弃“2025年100万吨热解油”目标,亦从侧面印证了在当前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大规模化学回收的经济性压力。
 
  第二重:政策摇摆与贸易迁徙。欧盟一边抬升PCR强制比例,一边2024年“可回收原材料”对外出口显著上行,国内回收端“吃紧、吃亏”的声音随之增多;新版废物转移规则落地与可能的进口标准约束,则有望在中长期改善本地回收商业逻辑,但短期冲击仍在。
 
  第三重:技术预期与落地现实的裂隙。法国PET化学回收项目喊停、壳牌目标撤回,都显示“规模—成本—合规”三角难以同时满足;但也看到Ioniqa“瘦身重启”、汽车塑料闭环试点等“小而确定”的进展,路线仍在被检验。
 
  小结:这门生意,为什么难?
 
  难在“新料天花板”——油价与全球原生料产能周期决定了再生料的最高可替代价;
 
  难在“成本地板”——分选、清洗、检测、认证、溯源、能耗、人力与资金成本刚性存在;
 
  难在“波动陡峭”——政策强度、贸易流向、合规门槛每一次微调,都会重塑区域供需与现金流节奏。这不是“环保善举”的简单延伸,而是一套必须由政策—市场—技术三位一体支撑的系统工程。
 
  (文章来源:官方资料 )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