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任务而盲目招商
2010-08-13 来源:重庆日报
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了降低优惠政策门槛、下达任务指标等“非理性招商”现象,由此引发的税收损失、土地滥用、环境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实在令人担忧。
一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为了吸引商家,把商家引进来,让项目落地,有的地方用土地做交易,你搞低地价,我搞零地价;有的给优惠政策,用减免税收诱惑商家,你免三年,我免五年,各地拼政策、拼优惠,不惜牺牲国家利益,高成本“抢资”。在优惠政策大比拼的背后,大量国有资产白白流失,让人心疼!
二忧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现在招商一般都是走出去,到兄弟省市、境外、国外。一支招商队伍浩浩荡荡出去,花费不少。香港贸发局统计显示,内地每年在香港举办招商推介活动近150场。一般而言,一个招商团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以一个70人的中型招商团为例,在港活动3天,一般开支逾100万港元。还有,不少地方都在外设立了招商队伍,常年吃住在外,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还不说,项目引进来了,给零地价,免三、五年税,导致地方财政负担加重。
三忧诱发新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受耕地红线限制,许多地方出现项目排队等用地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交通便利、物流快捷的地区,早就没有用地指标。因此,一些地方为了促使招商引资企业尽快安家落户,在用地上也出现“突破”红线的苗头。有的地方政府不管土地符不符合规划要求,先向投资方承诺下来,准许先开工建设,然后再申报调规。一旦调规不成,项目就办不了各种手续,也无法融资,企业就会骂政府不讲诚信,说话不算数,进而上访闹事,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留下“后遗症”。
招商引资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不顾条件、不顾后果,一味地非理性招商的话,势必会引发财税损失、土地滥用、环境污染,甚至是低水平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招商引资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当前,特别是要转换政府职能,从“亦官亦商”的角色中退出来,发挥宏观引导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产业布局上,做好招商引资的规划管理,为招商引资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让招商引资回归理性、科学的轨道,为地方科学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包装印刷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包装印刷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