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包装印刷网>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图书出版产业试图通过管理升级求突破

2013-07-18 17:23:39中国包装网阅读量:1536 我要评论


      【ppzhan摘要】近年来,在电子书冲击、运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联合压力下,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在上海印刷周上,图书出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老总们聚在一起,共同谋划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围。

      近年来,老百姓对图书定价颇有微词,然而,图书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出版、印刷、发行却都有着各自的苦经。在“出版物成本控制”对话环节,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面对面、开诚布公的对话与交流,让本届印刷周在展示行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了几分直面发展现状寻求突破的务实。

       开诚布公话成本

      据了解,对传统正规出版社而言,一本书的成本占到定价的30%左右,以60%的折扣发行到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手中,再算上费用,出版社毛利不到10%。而批发商与零售商大致有不到20%的毛利,再扣除缴纳增值税、地税及附加税,销售毛利还有15%左右。就是说一本20元的书,书店大约有3元毛利,这里面还不包含破损、退货等情形所产生的费用。而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印刷厂,相对来说就更加被动了,据悉一般图书印刷毛利不足5%。

      在出版物成本控制对话环节,黎波表示,15年图书价格尽管翻了一倍,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增长不多。他说:“15年前,一本书价格在12元~15元之间,现在大致价格是30多元。而在这期间,我们的盒饭增长了多少倍,我们的工资又增长多少倍?”

       孙宏达对此表示认同,他以早的1979年版《辞海》为例,当场算了一笔账:1979年版《辞海》当时定价是22.20元,合下来每个印张是0.16元,2009年版《辞海》300元左右,合下来每个印张是1.60元,“表面上看涨了10倍,但是,当时一个人工资月收入36元,现在出版社工资在3600元左右,收入涨了100倍,我感觉并没有涨得那么厉害”。

        运营成本近年来更是成为实体书店大的心病。王力为表示,这些年房价翻了10倍,租金价格翻了5倍,然而,图书没法根据租金价格自由调价。“图书事实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商品,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价格标在商品上的,一本书在机场销售和在地摊上销售,价格变化很小,但是要付出的义务差别却很大。”他说。

      上下游对话坦诚务实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特别是直接成本控制方面,图书出版已经没有可再压缩的空间了。“如果再压缩,贾总(贾春琳)那里的技术改革就没办法做了。”黎波笑言。他指出,在网络时代,出版社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以前单一的成本优先原则,现在则要贯彻品牌优先、渠道优先。“出版社如果在品牌建设方面做得好,一般就可以在资本周转比例上面提高。”他坦言,近几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品牌建设方面尝到了甜头,一般的出版社跟新华书店结算大概是每年两次左右,长江文艺社少每年结算6次。“资金周转率提高了,成本就降下来了。”他说。

      而辞书出版社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孙宏达表示,由于辞书出版的特殊性,套排的方式对辞书社的成本控制是比较有利的。比如《辞海》出版以后,不仅可以从中延伸出版一部宗教大辞典,还可以做得更细,出版类似伊斯兰教辞典、佛教小辞典等。由一部书延伸出很多图书,尤其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搭建数据库为这种“一鸡多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如果说还有进一步的空间,光靠制造端不能完成,我们也希望给出版界朋友提一个建议。”贾春琳直言不讳道。“在数字印刷方式越来越成为成本控制有效方式的时候,行业更需要标准的建立。印刷是一种工业模式,有量有规模有效益,但是,如果没有标准,我们很难做到规模,实现赢利。做信息化,可能更需要上下游间的通力配合。”他说。

      编印发供边界正在消融

       数字化如一把锉刀,正在磨平原来传统业态下的各个边界。听了主论坛的对话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黎雪也表达了他对编印发整个产业链的看法。“纸张与其他媒介讲不同语言的时候,印刷业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当‘印纸人’也会讲数字语言、成了数字王国一员的时候,便发现自己不再独立,紧紧地与世界的发展连在了一起。”

       诚然,在本届印刷周上,可以看到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合与合作越来越多。凤凰印务正与方正集团、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合作,筹建数字印刷研发基地和数字印刷研究院,前移进入设计创意和文化创新环节,推动印刷企业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由传统加工业态向创意—经营—研发业态跨越。此外,由上海文创办投资,当纳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理工大学正在开发一条数字出版供应链平台,预计今年年底也将落地投入生产。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印刷业,更改变了整个媒介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表示,按需印刷一旦形成商业模式,将不再存在起印量等繁复的限制。那么,困扰出版行业多年的海量库存书退书问题、打折处理库存书和图书回流到造纸厂变纸浆的情况,都将成为历史。而对于图书发行来讲,按需印刷可以将实体书店的仓库全部转化为营业面积,可以采用多种个性化营销的方法,可以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使书店的存书规模无限扩大,使实体书店也能游走于“云端”。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 2012上海印刷周凸显六大亮点

    2012上海印刷周凸显六大亮点

    2012-07-18 11:29:18
    1103
  • 2012上海印刷周在沪谢幕

    2012-07-16 10:01:02
    1294
  • 寻找上海印刷周上的转型先锋

    寻找上海印刷周上的转型先锋

      【ppzhan摘要】从区域到全国,“升格”后的2012上海印刷周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印刷周的依托平台上海印刷包装产品交易会将以1.2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191家参展企业的展览阵容全新亮相。在印刷业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趋势下,参展的印刷企业各有什么特色?我们不妨来寻找上海印刷周上的转型先锋。
    2012-07-11 09:16:00
    1524
推荐产品